在26岁写给18岁的自己

Hi, 18岁的我。我是8年后的你,在生日的这一天给你写一封信,说一些一直想对你说的话。

18岁的你,脸上冒着大红痘,每天抱着书本试卷准备高考,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进入大学,然后再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往后的日子你会因工作而迷茫,也会因三五好友而开心。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像先知提前预料未来会为什么迷茫,也许二十多岁的路会更好走一些吧。

那么,当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会迷茫什么呢?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文逊曾做过一个调查,17-33岁的青年人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归纳起来, 其中有四个大梦影响最大,分别是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事业以及爱的寻求。这个调查挺有道理,在成人世界的新手村里,这四个梦会成为你多数烦恼和快乐的来源。

至于如何实现这四个大梦,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只能提前分享一些思考给你。

不要追随你的激情

你肯定很熟悉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这句话:

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大脑被植入了「激情假设」,要获得职业发展,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激情假设让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而且一旦找到了,他们就会立即认出来:那就是我注定要做的工作。问题是,当他们没找到时,糟糕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不断跳槽以及后果严重的自我怀疑。

我希望你能尽早摆脱「追随自己的激情」、「做你爱做的事」这类口号的影响,你不是乔布斯,也没有像他那样在苹果成功前经历过大量的尝试。

事实上,职业激情比你想象中还要稀缺。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多数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你从来不知道,激情需要时间培育,而且它往往是精通的副产品。

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其他期房,与其追求激情,你不如多花时间寻找三种「营养物质」来浇灌你的「激情之花」,他们决定了你做事情的动力和成就感的高低:

  • 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 胜任: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 归属: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其中胜任是自主和归属的基础,你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为团队创造价值,被他人认可和接纳。

「激情思维」关注的是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断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与「激情思维」相对应的是「工匠思维」,或者说「作品思维」,它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它要求你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执迷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职」,不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去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努力让自己胜任手里的任务。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慢慢来,才更快

记得小时候每次期末考拿到好成绩,父亲总是说「戒骄戒躁」,当时你完全没放在心上,不曾想贪心求多成了你日后求学路上最大的毛病。

回头看看你自学过多少东西,却从未有一样精通,写作、编程、摄影、书法、英语、幻灯、冥想、记忆术、团队引导……你太贪心,时间一晃八年过去了,也没真正学会什么。

等到毕业以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问题都来自于「匮乏」。知识的匮乏、经验的匮乏、勇气和自信的匮乏、朋友和导师的匮乏、信仰的匮乏。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读的更少。最低成本弥补你「匮乏」的方式就是读书,读好书,慢慢读好书。先大量输入,才会有可观的输出。

管理大师马奇推崇「慢学习」,他认为速度相对较慢的学习也许往往比速度很快的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在积极反馈的作用下陷入次优状态不能自拔。

实践慢学习的第一步是再也不同时追求多个学习目标,尽可能加大学习效果的深度。比如,你很难在三个月内同时学好产品设计、编程和写作,但是却完全可以在三个月内入门编程。减少学习目标你才有时间和心力砸在一个领域,获得巨大的改变。学习最怕贪心,放慢学习速度,你才有机会去思考是哪些变量影响了学习速度。

我希望你在往后的八年中,应该不断去获得这样的体验:全神贯注把一件事情扎扎实实做好做透彻,对这件事情熟悉到令人发指。左顾右盼是学不到东西的,妄想同时获得多个改变更不靠谱。你要想改变,就得减少变革的数量,在一件事情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耕耘。再也不要什么都想学,最后什么都学不好。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慢学习还启示我们不要急于尝试新事物,换句话说,你学习得太快太浅了。一项还没做好,我们就很快转到另一项学习计划,即便你有高人指路,也很难在时间复利效应下获得成长。反倒是一项不被看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最后的结果可能比想象的要好。因此学习资料、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专注,慢些,再慢些,才能修得真功夫。

寻求良师益友

刚进大学校园、初入社会的时候,你对周遭的一切都觉得陌生和畏惧,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这时候,你希望由一位年长的人鼓励你、指引你。他能够告诉你学什么怎么学,让你去选择,鼓励你去尝试。你可能叫他师父或者导师。

这位导师可能是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也可能只是从传记、书本或是其他地方间接接触到的人物。趁你有大把的时间,多去读传记吧,把王阳明、芒格、德鲁克、马奇、曾国藩、黑塞……邀请进驻你内心的智者宫殿,为他们每一个人建立读书档案,向他们请教,和每一个智者「促膝长谈」。

寻找现实生活里的良师益友,大概有两个标准:一是良师益友的广度,一是你与良师益友关系的深度。所谓广度,是说你的良师益友不只一两个,通常有许多个,而且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是你的老师、上级,也可能来自同事、亲朋好友、邻居、社群、网友,甚至去听一场演讲、参加一个活动,都可能遇见你的良师益友。

当你转换人生跑道,面临升学、择业、城市等选择冲突的时候,这些良师益友就可以提供意见,你可以倾听到第二、第三种声音。

深度方面,就是要对良师益友保持关心,不一定要常见面,但要保持联系,在紧要关头的时候,要能互相协助。深度的师友关系来自于互相回馈,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思,一来一往之间,发展出彼此信任的关系。

如果有一天你环顾四周一圈,发现认识不少人,等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找谁,那一定是因为你这个废材太懒了,你总期待别人来主动问候和帮忙,难怪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度的益友关系。

当你工作几年后还在发愁没人带你,那这只能说明你从未学会如何跟别人建立正常的师友交流关系。试问自己,别人凭什么带你?为了让别人带你,你做了哪些准备?你有什么作品是别人可以看到的,哪些努力是值得被认可。遇到导师需要准备,遇到好导师更要时刻准备着。

深度不够的,先从列举相处对话比较自在的朋友或师长同事开始。从过去成长到现在的历程中,整理出相处起来还算自在且可以分享的名单,排出所喜欢的人的顺序,然后採用排除法一一删减,最后尝试去联络名单上的人选,比如先发一封问候的邮件开始。

一个好拳手,要建立自己的节奏

在张家辉的《激战》有一句台词很值得学习:「一个拳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节奏。能够令对方跌进你的节奏,他就逼着跟你走。」

我希望你能够早早地培养出稳定的生活节奏,抵抗住生活的洪流,避免有一天被带着离理想自我越来越远。

所谓生活节奏其实很简单,做那些当下很重要未来也很重要的事,运动、写作、阅读、规律的作息、与师友保持联系,如果你用八年时间用心经营好这几件事情,你的四个大梦想必已经有些头绪了。

要不是写信给你,我都没意识到已经高中毕业八年时间这个残酷的事实,我更没有想到,这八年所做的或大或小的决定是如何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我。你每一份关于学校、职业选择都会引导到一条新的时间线,很有可能在你不经意的选择中,未来已经走向一个完全在预料之外的「平行世界」,严重偏离你的预期,变成了曾经自己最厌恶的人。

结果,你只能拼劲老命掰回人生时间线,你只能着眼于行动,从预料之外的分支中,一步步杀回生活的正常轨道。建立简单的生活节奏,相信时间复利积累的财富,找一件值得做十年的事情,很有可能有一天,你就创造了一天全新的时间线。

自我进化论

深度学习力(七):拯救健忘村

2017-3-3 23:00:00

自我进化论

带着被讨厌的勇气,在人生暗夜里勇敢前行

2017-4-7 23: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