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被讨厌的勇气,在人生暗夜里勇敢前行

从前,在一个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走进哲人的房间坐下,青年开始诉说自己的种种烦恼。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出身、学历、职业、收入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他非常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朋友圈看到同龄人优秀的成绩时,他会感到极其自卑。他没谈过恋爱,从来不敢向心仪的女孩表白心意,也没有几个可以谈心的朋友,内心常常被无尽的孤独吞没,为渺茫的未来感到十分无力。

青年吐了一堆苦水之后,带着哭腔问哲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是因为脑子太笨能力不足、没遇上贵人,还就只是因为自己出身贫寒命该如此?

哲人听完后,给了青年一个听起来十分极端的解释——你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一切烦恼都跟人际关系有关,这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个基本观点,看着一脸懵懂的青年,哲人开始向他讲述阿德勒改变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阿德勒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统称为「人生课题」,或者说「三大羁绊」。

三大人生课题都涉及与人的关系,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与他人合作就能完成的工作,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很多时候,你在工作上遭遇的苦恼核心问题都和人际关系有关。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在工作中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大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工作中的这些情况都可以称之为人际关系的问题,交友和爱的课题更是直接跟人有关。人际问题往往与我们把这个世界当成战场有关系,竞争思维直接导致了关系的紧张。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战争」为主要隐喻的世界,常常用优胜劣汰、非输即赢、资源有限的竞争视角看待世界。「A上了名牌大学,B进了那家大企业,C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你总觉得自己慢别人一步,比一些人差一点,自我评价极其低,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在乎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蔑视你的机会吗?恐怕并非如此。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你总让别人的猴子跳到背上

正如你我的肩上都有一只等待喂养的猴子,你不可能饿着自己的猴子去喂别人的猴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努力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不少父母会让孩子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直接暴力惩罚。强迫学习的结果是孩子没能喜欢上学习,为了考试而应付,和孩子的关系僵化。

孩子学不学习,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过度干涉了孩子的课题,把孩子的课题变作了自己的烦恼。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砍掉烦恼的绳结。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相比强迫孩子学习,跟孩子平等交流,把孩子的课题交还孩子,告诉他要自己承受不努力学习带来的后果,从小养成为选择负责的习惯比好成绩重要得多。

分离课题: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会什么对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上级有怨言?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搬出上司来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就像患上脸红恐惧症的女学生一样,你也需要一个「讨厌的上司」的存在,以便在心里想:「只要没有这个上司,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

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式的想法。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观点。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拼命寻求认可」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改善人际关系则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

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他者贡献:人生选择的引导之星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资深宅男,常年闭门不出,跟陌生女生说句话都会脸红结巴,你认为是什么造就了这个资深宅男?也许是因为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抑或是因为从小太过娇生惯养,很少和家庭之外的人接触。总之,人们通常会把一个人行为或性格上的不足归结为过去的心理创伤、童年缺失、安全感缺失。

在阿德勒看来,所谓的心理创伤——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解释当下目的的借口。资深宅男之所以宅,是因为宅着远比出门的好处多,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关注,避免出门后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末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很难去改变。事实上,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一个人该赋予自己什么意义呢?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人生选择的「引导之星」——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无论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勇气的哲学

夜已深,青年从哲人的住所走出来,仰头看看星空,边走边回味刚才和哲人对话的内容。

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祈祷文」里有一句经典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青年开始明白之所以感到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自己缺少的是分辨课题的智慧以及不怕被讨厌、主动修习自己课题的勇气。

想清楚了这一点,青年恍然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简单。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你的课题又是什么呢?

本文为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自我进化论

在26岁写给18岁的自己

2017-3-6 23:00:00

自我进化论

找到理想工作的四个反常识建议

2017-4-21 22: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