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边读边校对AI翻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万字长文。
30岁左右功成名就成为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拉长历史视角,人类历史上璀璨的大师不少都是大器晚成者。
这些大器晚成者在年轻时往往有更加多元的兴趣爱好,他们会通过广泛地尝试和探索,逐渐找到一到两件真正热爱的事情。
同时,他们更多是出于内在动机去行动,而不是为了外在动机。
反观国内的现状,35岁之后的人往往被视为“无用之人”,仿佛无法再为组织贡献价值。这种氛围对工作的内在动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当大多数公司认为35岁价比不高时,然后淘汰这些员工。对员工个人来说,更像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封死——仿佛他们的生命价值意义在35岁时就被画上了句号,之后的价值永远无法与25岁左右的年轻员工相比。这种极端的人才价值观让人细思极恐。
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发展角度来看,一个人往往在40岁到50岁之间更趋于成熟,而年轻时则需要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虽然在这个阶段看起来可能缺乏稳定性和韧性,但正是通过足够多样化的尝试,他们才能最终找到愿意为之倾尽一生的事业。这个探索的过程,反而是他们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