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131 实现理想自我的3个元认知策略

人类就像洋葱,有许多层皮,只有一层一层剥开才能洞悉真正的内心。——卡尔·荣格

所谓“理想自我”就是我们渴望成为的自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自我就是那个最自律的自我,知道饮食适度、定期锻炼、早睡早起、控制脾气。不仅如此,这个自我还有远大的抱负,做事雷厉风行,关爱家人,谦逊待人,懂得享受当下。这一系列特征听上去有点长,但用荣格的话总结就是,“理想自我”应该能够展现个体的周全和完美。

不管如何定义,所谓“理想自我”就是我们渴望成为的目标。

我们内心承载着很多自我,“理想自我”就是那个任何时候我们都愿意让它出来做主的自我。待到未来我们回顾现在,会为“理想自我”的决定感到骄傲,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最有力的指导,帮助我们回答下面这个重要问题:

“未来的我”将如何评价自己此刻的选择?

简单来说,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会让未来自我感到骄傲的事。遭到批评,我是该火急火燎地发封邮件发泄怒气,还是该保持冷静,想出一种避免冲突升级的有效回应?我该怎么做“未来自我”才会更满意?因为疲惫不堪,我就可以连吃两块巧克力吗?“未来自我”会为我的行为感到开心吗?为了看一部烂片,我应该熬夜不睡觉吗?“未来自我”明天早上会为我点赞吗?接下来到底该做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事?这此问题应该由“未来自我”说了算。每当我想了解“理想自我”的想法,寻求“理想自我”的帮助,我就会问自己上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帮我找到“理想自我”,还有助于改善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恋爱关系和其他各种关系(对于恋爱关系尤为有效)。

Card131 实现理想自我的3个元认知策略

我们自然希望“理想自我”也能有所担当,但事实上,真正负责的是那个当下威力最大的自我,即与众多自我的竞争中胜出的那一个。“理想自我”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发挥作用。

这也就是说,“理想自我”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个最强大的自我,总有比它威力更大的自我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第一系统催生出来的自我总是寻求短期回报,有时甚至是瞬时回报,而只有第二系统构建的“理想自我”才会充分考虑未来的利益,而且是遥远未来的利益。因为第一系统的强大优势,各个自我想要通过谈判达成共识并不容易。但是,即使再不容易,谈判也要进行。

一旦内在冲突产生,我们就将面对一场专属于人类的挑战——在漫长的跨越时空的冲突中与无数自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谈判。“未来自我”在这场交易中无法来到现场,只能委托它的代理人“理想自我”参与协商。

作为“未来自我”的代表,“理想自我”需要考虑当下决定的长期后果。“理想自我”的工作开展起来很不容易,因为这场谈判本身就不公平,第一系统注定会偏袒即时欲望——即使我们曾经多次因为吃得太多、喝得太多或看太久电视而感到后悔,到了下一次还是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调解人,让他帮助我们掌控各自为政的自我。这个能出面调停的人就是第二系统的元认知,即那个“观察自我”。“观察自我”出面后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会更多考虑到“理想自我”的利益。

“观察自我”其实就是元认知自我,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位可以发号施令的将军,也即实际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家里做主的父母。元认知会将注意力的焦点转向我们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从而给“观察自我”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它可以充分考虑到每个自我的想法。“观察自我”在开展调停工作时会有效协调“理想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力量上的差距,从而赋予“理想自我”更多的优势。

要想使用这个策略,必须先把“观察自我”请进间隔时空,因为只有在这个空间,我们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厘清“理想自我”的选择并加以实践;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看到其他自我的问题,才能真正启动第二系统的元认知,让自己抽离出来保持冷静,避免头脑发热;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调动“观察自我”的广阔视野,提出最为关键的问题——“‘未来自我’会如何看待我眼下的决定?”如果遵循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思路,我们还可以把问题换成“人生路漫漫,此刻的我该何去何从?”只有进入间隔时空,我们才能确保“理想自我”战胜备受即时欲望驱使的其他自我,才能确保长期利益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类可以通过深呼吸走进间隔时空,然后再通过唤醒“观察自我”让空间不断扩大——“观察自我”可以帮助我们仔细盘点不同欲望之间的竞争,以便最终主持一场公平的谈判。

Card131 实现理想自我的3个元认知策略

好在,我们可以请出“观察自我”,让它利用以下三种策略帮助“理想自我”找到发挥空间。

策略一:利用预先承诺,克制冲动心理。

我们必须清楚,意志力的抵抗并不一定可靠,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高估自己控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意志力过分自信(即所谓的“克制偏好”),这会导致我们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比方说,我们常会抱着“偶尔吃个甜点”的心态给自己买一桶冰激凌,或是打着“只看几分钟”的旗号上床前打开电视。我们眼前始终摆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当我们处于“冷静”状态时,很难回想起自己“头脑发热”时的冲动,也就是说,不在冲动的当下,我们很容易低估冲动的强大力量。

冷静时,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存在“同理心缺口”),而身处当下的我们又很难想象未来处于完全不同的心境下我们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这样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我们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制订了一个第二天早起锻炼的计划,但是,当我们做计划时,并没有考虑到第二天早上为了多睡20分钟自己可以毫无原则的心态。

同样,当我们感觉累了、饿了或不堪重负时,我们的自主决策能力也会下降(即“自我意识损耗”),这也是出现同理心缺口的一种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自我控制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使用起来还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原因在于冷静时我们容易低估冲动的威力,而同时又会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冷静时,我们总是容易低估冲动的威力,鉴于此,若想让“理想自我”发挥作用,只靠意志力远远不够。

“理想自我”大多是在冷静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它所关注的也是未来的利益;而其他自我则不然,它们常常在冲动的状态下出现,关注的也只是眼前利益。为了不让二者相互厮杀,我们可以借助“观察自我”的力量,确保我们使用的策略能够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已经达成共识,普遍认为自我调节的最佳途径不在于加强自我控制,而是要消除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惑。达克沃思曾经说过,情境策略(即通过操纵环境来降低内心的纠结)要比心理策略(即让不同自我相互厮杀)有效得多

吃自助餐时该如何抵挡吃多的诱惑?答案很简单,就是根本就不要去吃自助餐。如何避免用信用卡过度消费?办法就是把信用卡折断,从今以后不再使用。如何避免熬夜看烂片?可以给电视设置睡眠功能,确保它晚上11点钟自动关机。比起看电视,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往往是更好的选择。说到现在,我想你对情境策略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察自我”先发制人,把诱惑扼杀在萌芽阶段,这也就是小标题中提到的预先承诺,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了意志力薄弱的特点,因此更有可能发挥作用。

最初使用“预先承诺”一词的是经济学家罗伯特·H·斯托茨(RobertH.Strotz),他在研究《奥德赛》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尤利西斯命令船员把他绑在桅杆上,这样一来,即便他听到海妖的歌声,也不会因为无法抵制诱惑而纵身跳下船游向她们。“观察自我”知道我们的弱点,所以才预先设定承诺,以确保“理想自我”可以在与其他自我的斗争中占据一定优势。“预先承诺”可以确保冷静状态下所做的决定也能有效抵制未来冲动的欲望。

模糊笼统的预先承诺很容易受到冲击,一旦我们将欲望合理化,预先承诺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进而再次把“理想自我”拉回到了与其他自我拼杀的现场。

要知道,其他自我个个体格健硕,早已对薄弱的意志力虎视眈眈,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起一个月不吃甜点、一个月不喝酒这样具体的目标,一个月减重10磅的计划就会显得过于宽泛,因此失败的概率也要高很多。同样地,与其只是列出一个今年写一本书的计划,不如设定一个更为具体的目标,比方说每天晚饭后花一个小时写书稿。明确而具体的预先承诺可以帮助“理想自我”减少控制其他自我时遇到的阻力。

那些处于冲动状态下的自我太强大了,甚至可以扭曲第二系统思维以满足自己的计划,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这会儿再吃一份,明天再开始减肥”或“我今天就犯懒看一天奈飞(Netflix,视频播放平台),好为以后的工作养精蓄锐”。

我们特别擅长在事先定好的规矩中寻找漏洞,哪怕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规矩也很难幸免。将欲望合理化的操作给“理想自我”设置了巨大障碍,也因此成为“理想自我”最为强劲的对手。

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说过:“凡事都给自己找理由,这样下去最后的下场就是地狱。”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控制自己,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允许出现太多例外。

策略二:养成良好习惯,避免例外发生。

人类特别擅长自我欺骗,就连很多跟未来根本扯不上关系的破例行为,也都会被我们做合理化的解释。事实上,这种解释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妄想。乔治·爱因斯利(GeorgeAinslie)把合理的例外选择和打破规矩的先例进行了深入对比,最终发现,很多我们误以为合理的例外实际上是为日后破坏规矩铺设的先例

由于存在同理心缺口,我们总以为今天打破规矩的行为不会对“理想自己”在未来做主这件事造成什么影响,但事情并非如此:破例最终一定会导致规矩的破坏,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也说过,个别一次打破自己立下的规矩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一次作弊的边际成本看似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我们明白它其实是在为未来的破例铺路,就会知道它对我们的决定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你(给一次例外)找了借口,那接下来一定还会这样做。”

要想控制例外的发生,我们不能只凭借虚弱的意志力,而是要坚持遵循事先想好的选择,这也正是好习惯对我们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个习惯符合“理想自我”的标准,那它就将成为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助力。

作家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非常鼓励我们养成那些“符合身份认同的习惯”,因为那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成为理想的自己。如果你事先想好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方说要成为隔天晨练的人、说话注意音量的人、每晚饭后看书半个小时的人,那所有符合的习惯就会加强你的身份认同,帮助你达成理想的目标。这种正向操作的好处实在太多了,但是如果倒过来,你毫无戒备地默认第一系统的设定,冲动的行为就会打造出一个“低劣自我”,并形成恶性循环,让你一辈子也无法摆脱不好的习惯。

每次当我的“理想自我”感到力不从心时,我都会对自己说,我是那种面对挑衅会停下来冷静思考的人,我是那种吃东西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我是那种凡事先替孩子着想的人。凭借这种方法,我已经戒除了好几个坏习惯,具体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只需对自己说一句:我不是样的人。

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为“理想自我”积聚力量。不过,并不是说有了预先承诺或好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确保“理想自我”的胜出,每次当我们累了、饿了、有了压力,特别是当我们情绪激动时,我们还是很容易误入歧途。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个“情急之下,打碎玻璃”的策略,这个策略实际上是第二个办法的延伸,简单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假装。

策略三:行事时“假装”自己是别人。

万一前两个策略都没办法阻止我们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没办法阻止我们给自己的破例找到各种借口,那还有“最后一招”可以保护“理想自我”。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研究出一种“假装你是别人”的手段,可以充分鼓励那些符合预期的非本能行为。如果前面两个办法都没奏效,我们至少还有这个“假装”的法子可以一试。比方说,我跟爱人闹别扭,眼看就要发火了,我可以赶紧进入“间隔时空”,召唤出那两个神奇的字——假装——用它们来提醒自己,我要假装自己是一个善于息事宁人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先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再举个例子,如果我感到疲倦、孤独,特别渴望赖在床上,却又不想浑浑噩噩地消磨时光时,我可以假装自己是个积极的人,给朋友打个电话,或是出门走走,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走出低谷。

“假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遏制冲动,避免偏离“理想自我”选择的路线。

“假装”是我们最后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遵循事先选定的路线,避免背离“理想自我”的选择。

在“理想自我”的选择中破浪前行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既不是佛教意义下稍纵即逝的错觉,也不是荣格口中多个自我的长久集合。我们是二者的折中——更像是流动的液体,而非一成不变的固体。我们的身份认同像河流一样,也会经历潮涨潮落,河流虽然没有“内在本质”,却可以不断变化,并产生无穷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走进“间隔时空”,如果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干扰,“观察自我”就会赋予我们更大的自由——让我们可以造就并滋养“理想自我”。在“间隔时空”,我们可以掌控自身各种心理状态,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意识的长流,直到它最后流入我们还不得而知的无意识的浩瀚海洋。


本文整理自《超越元认知:五大认知缺陷及应对策略》,作者泰德·卡兹比

读书卡片

Card130 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10条升级大脑快速学习的建议

2023-2-2 8:43:35

读书卡片

Card132 费曼学习法详解: 学任何东西都能事半功倍的技巧

2023-2-4 12:07: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