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完人是一种向往,并非一个终点;它是过程,而不是一种曾经达到的状态。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已然是彻头彻尾的完人,你可能需要检查一下,看看他们的后背是不是有一根电线——他们可能不是人类。
成为完人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现、开放和勇气之旅,在旅途中,你与内心及外界的整合程度和谐程度会越来越高,你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去成为你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只要你总是处在变化的状态里,你也就总是处在成为的状态中。
列举七个成为完人的核心原则,你可以以它们为健康的基础,进而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并最终体验最令人满意和最深刻的超越时刻。
原则1:接纳完整的自己,而不仅仅是最好的自己
同最好的自我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即尽可能地意识到自己的整个自我,并接受自身存在的整体性,这包含接受一切自己不喜欢和想要否认的方面。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要求他已经痊愈的患者按照有效程度将治疗中的60种因素进行排序,他发现到目前为止患者公认的最有效的因素是,“发现和接受自己以前不知道或是不可接受的部分”。
接受不一定意味着喜欢。比如,你可能克制不住自己想要吃一大堆奶酪甜甜圈的欲望,这完全情有可原。可是,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奇怪的悖论是,当我接受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我就可以做出改变了。”接受一部分是为整个自我负责,并不仅仅是为你喜欢或是让你感觉良好的某些想法或行为负责。
原则2:学会相信你的自我实现倾向
在有选择的自由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迈向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朝着最有可能促进成长的方向改变自身的想法。当然,目标并不会变成100%以成长为导向,一点儿都不考虑保障需要。保障需要和成长需要都是必要的,但在拥有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保障和成长之间的天平会逐渐向成长那一侧倾斜。
原则3:觉知内心的冲突
人类,像地球上所有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都是一个控制系统——简单来说,我们都是目标引导系统。作为这样的系统,人类拥有多样且常常冲突的目标,其中一些是有意识的,还有很多是无意识的。
我们的每一个目标都有其自己设想的未来,憧憬着目标实现后世界的样子,每个目标都制定了某些步骤,这些步骤可能会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尽管我们对于未来的设想并不总是清晰的,但它会驱动我们的行为并主导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我们都在不断地把自己当下的体验同我们想要达到的境界进行比较,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最相似的特点,以帮助我们减少当下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如果有时候你感到内心好像有多重人格在不停地彼此斗争,那是因为你的内心确实存在彼此不断抗衡的多种人格物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彼此矛盾且不相容的性格、情绪、价值观、态度、信念和动机。
原则4:警惕不平衡的发展
卡伦·霍妮拓展了荣格的思想,并发现了人们若干单向度的社会行为模式,她称之为“神经质倾向”。霍妮认为那是一种对其他人和人生的态度,在困惑和痛苦之时,这种倾向会提供一种安全感和保障感,但最终会阻碍成长。她将这些倾向归为三个主要类别:(1)顺从和为人喜爱的极端需要(“向人靠近”);(2)与他人对立并不断反叛的极端需要(“与人对抗”);(3)脱离他人,证明自己的独立性的极端需要(“脱离他人”)。
在单向度奋斗的操控下,我们常常无法意识到它正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和控制着我们的人生。在这样的时刻,这些极端的需要不由分说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你应该……”,让我们变得心神不宁,以至于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朝着我们真正重视的方向前进。霍妮给出的例子是情感这一人类基本奋斗目标的神经质表现:“只有当你对他人拥有某种情感、感到同他们存在某些共同点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情感才有意义……但是对情感的神经质需要缺乏这种相互性。对于神经质的人而言,自身的情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仿佛面对的是一群古怪而危险的动物。准确地讲,事实上这类人甚至不需要其他人的情感,他们关心的只是别人不对自己做出侵犯性举动而已。那种存在于相互理解、包容、关心、同情中的独特价值在这种关系中完全不受重视。”神经质倾向的强迫性本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 不加区别地追求。(例如,我一定要让每个人都喜欢我,哪怕我并不喜欢他们。)
- 任何挫折都会引发恐惧和焦虑。(例如,对无限的自由有强迫性需要的人会因感到一点点束缚的苗头而恐慌,无论是订婚,还是需要签订健身房会员合同。)
我们的神经质倾向在制造“人工和谐”方面存在两种方式:
- 压抑自身人格的某些方面,并将它们的对立面提到显著位置。(例如,过于强调某些能力:和善、体贴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侵犯他人的能力;控制环境,支配他人的能力,以表明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道歉或是通过示好来示“弱”。)
- 保持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不给冲突一点儿机会。(例如,高度重视孤独,以至于如果某件事有丝毫危及宝贵的个人空间、引起我们神经质反应的迹象,我们就永远都不会去做。)
两种策略都会诱发一种虚假的统一感,让人能够暂时地机能运转。可是最终,霍妮还是相信成长和发展的巨大潜力。事实上,她将自己的理论称为一种“建构性”理论,并且认为治疗的最高目标便是努力使人做到“全心全意”:“没有伪装,感情真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感情、工作和信念当中。” 如大量研究所示,这并非盲目乐观,因为持久的人格改变是可能的。
原则5:做最好的自己
接纳是自我实现关键性的第一步——霍妮在这一点上认同荣格,但她与荣格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意见不同:她认为仅仅是接纳还不够。霍妮认为,人们还需愿意进行大量的自我分析,并为成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她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人们才能开启逐渐成长的过程,更加有意识地察觉自身神经质倾向的触发因素,检测自身的非理性想法,通过经历和洞察来改变自身对于世界的不适应态度。马斯洛的观点也与霍妮的一致:“治疗过程帮助成年人发现,幼年时期(受到压抑的)得到他人认可的需要没有必要继续以幼儿时期的形态和强度继续存在了,失去他人带来的恐惧感,以及伴随而来的对于软弱、无助和被抛弃的恐惧都已不再像对孩子那样真实而合理了。对成年人而言,他人也应当不再那般重要了。”
关键是,为了实现长久的人格改变,你一定要有改变的强烈意愿,并且愿意坚持不懈地追求人格改变的目标,积极地、成功地实施那些改变自身的行为。而好消息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对状态做出足够的改变,我们不仅能永久地改变我们的人格特质,而且还能改变我们最珍视的人生目标。
原则6:为成长而非快乐奋斗
大体而言,相对于不适或痛苦的情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良好的感受。好消息是,当人们持续地朝着成长的方向前进时,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会作为一种成长的附加现象伴你前行。换言之,获得幸福和满足感的最佳路径是超越自我的保障缺失感,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你周围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研究对象是那些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他们名单上的“黑马”包括上门主厨、侍酒大师、木偶艺人、人生向导、尸体防腐员、训犬师,以及热气球飞行员。这些开拓者是如何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持续关注着自身最关心的事情,而且很少将自己做事的方式同他人比较,或是同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相比较。通过培养自身独特的兴趣、能力和环境,他们能够获得满足并有所成就。
原则7:利用自身黑暗面的力量
卡尔·罗杰斯注意到,他的患者有一种共同的恐惧,即当他们解除自身的防御机制,充分地体验以往未知的方面时,他们担心治疗会“释放”内心的“那头野兽”。可是,罗杰斯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人的内心没有野兽,人的内心只有人,而且一直以来我们的内心能够释放的也只有这个。”
罗杰斯注意到,当人们对自己的所有冲动更加开放时,人们倾向于在彼此竞争的需要之中更多地取得一种平衡,而且在合适的情况下,人们能表现出侵犯性,但不会因为侵犯性而显露出一种“逃离”的需要。罗杰斯认为,只有当人们否认对自身经历的觉察时,我们才有理由害怕他们。然而,当一个人实现了充分的发展,其诸多感受会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建构性地发挥作用:“这种方式并不总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它会因人而异,会适应社会。”
针对人性之恶,罗洛·梅有一种类似的但在他看来更为现实的思路。梅强调,我们所有人身上都有“原始生命力”(并非“恶魔性”)。他认为,人本质上既不善也不恶,而是“恶与善的潜能的综合”。梅将“原始生命力”定义为“能够掌控整个人的潜力”。将原始生命力同人格整合起来可以激发创造力,且可以起到建构性作用。但是,倘若原始生命力没有得到整合,“它就会接管整个人格……这样一来破坏性活动就是它的结果”。梅认为,只有直面邪恶潜能,敌对、侵犯和愤怒的健康整合才能有助于成长。
本文整理自《自我超越》,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