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果你已经制订好全年的计划,整个人充满了动力,那么现在是时候更深入地关注自身了。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修炼技能?如何做到这些还不会自我透支?
这就要从自我意象入手。
先思考一下,你是怎么看待自己这个人的。你觉得自己邋里邋遢,还是注重细节?你觉得自己能很快地适应变化吗?你觉得自己好相处吗?还是说你是个慢热的人,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敞开心扉?
了解自己的特点之后,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可以改变吗?你或许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邋里邋遢或难以适应变化就是你性格中的一部分。有人说“我追求完美,所以做事总是慢条斯理”,或者“我做事杂乱无章,所以很不会做计划”。诚然,人人生而不同,但我的经历教会我一件事:每个人都比想象中更能控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其实,只要你愿意,即使是最根本的性格特点,也能按照你的意愿来改变。这个过程复杂吗?完全不会,你只需要知道从何处入手。
第一步:弄清你的自我意象
成瘾三要素是提醒、习惯、奖励,具备这三要素,人就会对一件事物上瘾。现在,你也可以借助几乎相同的机制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类似于成瘾机制中的提醒,会触发你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如果你成天说自己笨手笨脚,就会一直看到自己笨手笨脚的一面,从而强化了对自己的这一看法。
他人的回应也会强化某些行为。举个例子,我发现自己开会时总是缺乏创意,几乎贡献不出什么点子。后来我才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我是否有创意,而在于我的行为本身。
在会议中,我身边常常围绕着思维敏捷的人,他们总能很自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我只能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发言。所有人都只顾分享自己的观点,没人问我的意见,将我的沉默解读为没有任何意见要补充,于是我的发言就越来越少。这影响了我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又强化了我的行为,如此往复。
潜移默化中,我就会不断地认为自己缺乏创意。渐渐地,这种想法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仅相信自己不擅长创意思考,甚至听到脑子里有个声音说“我就是没有创意”。于是,没有创意就成了我的一个特点。
陷入这种循环后,会让人难以自拔。即便你脑海中的声音并不能自圆其说,但它不断重复,就会哄得你去相信。回想一下第一章的内容,我说过大脑就喜欢相信你早已相信的事,毕竟这样最不费劲。渐渐地,你的行为会与你对自己的看法同步。
不过别担心,只要你明白大脑是如何将你引入歧途的,就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并利用相同机制,扭转乾坤。
第二步:忘记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看法
假设我要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决定从今天起,要提前准备好想法,以便随时发言。那么,我发言时其他人就都会认真倾听,我也将从中获得能量,感受到分享观点的快乐。
没错,我的想法可能会遭到反对,但那证明大家认真听了我的发言。渐渐地,我就能改变自我意象,从“我就是没有创意”变为“给我点时间,我就可以想到很棒的创意”。我的行为也将不断证实我对自己的新看法。
如果你想改写人生,那就忘记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看法,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吧。你可以这样做:
- 对自己的描述:我总是乱放东西
- 你可以做点什么?:好习惯靠练习。想想可以先稍微整理一下哪块区域。不妨从小处着手,比如摆上一个钥匙架,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钥匙挂上去,养成习惯。这样,你就再也不是“总是乱放东西”的人了。
- 对自己的描述:我没有创意
- 你可以做点什么?
- 买一个本子,随身携带,把所有灵光一现的想法都记下来,不管有用没用。
- 开始写日记。日记只有你自己能看,所以请每天随心所欲地写下一段文字吧。
- 每天腾出5分钟进行头脑风暴,写下所有的想法,什么都行。
- 开博客,时不时去写点东西。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化名。
- 对自己的描述:我邋里邋遢
- 你可以做点什么?:找出一个让你显得邋遢的习惯,然后加入一个能迫使你整洁起来的新的小习惯。比如,我每天晚上都会把换下的衣服扔在床边,结果衣服堆积如山。于是,我就把衣服扔到过道上,如此一来乱扔的衣服就会挡到我的路,迫使我早上必须把它们捡起来并放进脏衣篓。
- 对自己的描述:我是个老好好人
- 你可以做点什么?
- 下次有人让你做什么事的时候,别不假思索就说“好”,而是请他再说一次他的需求,让你有更多时间考虑。
- 请对方多给你一点时间来考虑某项提议,这样你可以权衡利弊,毕竟我们都不应该拍脑袋来做重大决定。
当然,说什么都能改变,我们不可能通过微调一些行为就完全改变和操控自己的未来。但是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做出改变。
如果有一些行为模式已积重难返,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那你还可以咨询专业人士。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咨询专家而获益。我曾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而咨询了几次职业心理治疗师,从中获得了很多对自我身心的全新认识。
第三步:健康的自我发展
想精益求精,但面对源源不断的压力,如何才能不崩溃呢?必须尊重自己的极限,用健康的方式实现自我发展。
每个人都会受到三股力量的激发:内在期望、外界期望及自身的能量。问题是,你的极限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探究一下这三股力量的模型。
力量1:内在期望
你的自我期望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它驱使着你抓住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内在期望就可以成为你的指南针,指引你前进:
- (1)与外界对你的期望相匹配;
- (2)你为成长与提升所做的努力让你充满能量,而非让你耗尽能量。
如果你想做的事仅仅落在内在期望的圆圈内,说明你的期望高得不切实际。这些期望并非来自外界(圆圈2),不仅不能给你带来能量(圆圈3),还会使你身处险地,因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会耗尽你的能量。
一种叫“身外测试”的思想实验可以帮助你及时发现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做法很简单,就是假装灵魂出窍,俯身看着正坐在桌前、椅子上、沙发上工作的你自己。你对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他对于成长的追求是否健康、是否实际?你会和他说什么?
几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拍视频并发布到社交网站上。后来,我做了“身外测试”,发现其实没有人要求我非得每天这么做,唯一对我有这种荒谬期望的人就是我自己。
“身外测试”常能让人开启全新视角。建议你也试一试。
力量2:外界期望
我们不可能盲目地迎合外界的期望,或是你想象中外界对你的期望,也无须太过理会陌生人对你的看法。但是有些外界期望和看法则不能无视,它们来自你的老板、同事、朋友以及家人。
如果他人对你的期望比你自己的高,你会很容易感到挫败。这样的期望差一定会带来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反而会让你陷入自我透支的险境。
外界对你的期望是否让你身心俱疲?工作对你的消耗是否大于回报?每当外界给的压力令你感到负担倍增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首先,要对这样的期望保持怀疑态度,因为你认为的外界对你的期望十有八九并非真实存在。想一想,老板周六给你发邮件,真的期望你5分钟内就能回复吗?同事真的期望你能马上解决会议上提到的疑难问题吗?在工作中遇到这些情况时,我建议:先明确你认为外界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尽量具体,而后思考哪些期望给你带来了最大的压力,最后找上司和同事聊聊。
如果外界对你的期望确实高得不切实际,令你负荷过重,那就提出能否降低期望。毕竟,没人希望你连续几个月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合理设置任务,在做擅长的事和保持学习间找到平衡,才能发挥出你最大的潜力。如果调整后仍然无法解决,那可能就是你老板的问题了。
力量3:你的能量
你觉得自己有能量吗?这个问题能很好地度量你是在做适合自己的事,还是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了。平衡好简单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你取得巨大的进步,且保持高水准。
你现在是能量过剩还是能量枯竭?这两个极端都意味着你自己或他人对你的期望与你的能力不匹配。
不久前,我开始记录自己的能量水平。每周我都会从1到10给它打分,并简单记录下那周的感受。这个方法使我找到了做每周复盘的最佳时间,于是才有了周五复盘的习惯。我还发现,全天不停地开会能让我筋疲力尽,把会议分散在一周时间里更适合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我的效率就提高了。如果你之前没有这样记录过,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做一张代表过去几周的图,绘制出你的能量水平,或者可以反过来绘制压力水平。
如果你总感觉压力很大,不妨仔细看看这三种力量,即你的内在期望、外界期望及能量水平之间的关系。一旦弄清楚了压力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你就可以停下来,选择调整自己的内在期望,或勇敢直面外部压力。
本文整理自《当一天优秀的人》,作者瑞克·帕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