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147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获得复原力的方法

挫折是必然的。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遭遇来自他人的敌意,会面对环境的变化,要为了活下去克服很多困难,要为了过得更好面对很多事情。这些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经历挫折的。

如果我们的心理足够强大,我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挫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然会在某些时候被挫折所击垮。幸运的是,我们又不是弱不禁风的,对挫折并非毫无承受能力。我们能长这么大,肯定经历了很多风雨。

那我们能承受多大的挫折呢?

有的人把这个能力叫作AQ(Adversity Quotient),也就是挫折商或逆境商。一个人的智力表现是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情绪管理方面的表现叫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这三商就像是人内心世界的三个支柱,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基础。

你的AQ越大,你可以承受的挫折就越大。AQ的核心指标就是心理弹性。你可以想象一根弹簧,它的弹性越大,能承受的压力就会越大。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挫折,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拥有一定的弹性,我们才有能力承受这些挫折,并尽快恢复状态。心理弹性的强度就是心理强度,也叫自我强度。

也有的人把这种能力叫复原力。从名字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个人在经受挫折时,克服挫折并恢复到正常状态所需要的能力。

拥有复原力的三个表现

拥有良好的复原力,有三个重要表现。

1. 直面现实

当挫折、困难来临的时候,你能够冷静地接受,不会慌乱,不会偏离大的轨道,积极面对现实。你的理性不会缺席,你不会让情绪代替你去做决定。

比如说,你坐火车坐过了站,你能不能冷静地接受这个事实呢?坐过了一两站还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坐过了十站还能够接受吗?

心理复原力弱的人就开始骂自己了,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么蠢,然后陷入自我否定。这个心情会一直影响他做自我判断,影响他接下来所做的事。

而心理复原力比较强的人则会直面损失。他知道他坐过了十站,浪费了一些时间,甚至浪费了一些钱。但这是已经发生的事,他觉得责怪自己没有意义。他知道自己需要尽快接受这件事,并思考一下接下来怎么办。

有的人会受到失恋、离婚、失业等挫折的冲击,陷入负面情绪里,难以自拔,然后会用饮酒、旅游、逛夜店等行为来逃避、麻痹自己。实际上,这些都是不能接受现实的一种表现。

有的人失恋后,在明知道已经没可能的情况下,还是会反复联系对方,控制不住地要和好。有的人在婚姻中体验到被忽视的时候会愤怒,在伴侣不负责任的时候会愤怒,在孩子不写作业的时候会愤怒,这些都是他们的情绪在替他们做决定,他们已经无法通过复原力修复自己的状态了。而复原力强的人则会直面现实,用思考代替抱怨和逃避。

2. 寻找意义

当挫折、困难来临的时候,你不仅能够冷静地接受,还不会影响你对自我的判断,依旧能够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自由。

比如说,你坐火车坐过了十站的时候,你依然不会因此评判自己是否愚蠢,不会产生自我否定,不会动摇自己的价值感,并且能够找到其中的意义:虽然你坐过了十站,但你能迅速调整你的认知,发现坐过了十个站也有好处,可以带自己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发现新的惊喜。

当你失恋的时候,也许你很难过,但你会去寻找其中的积极意义,会去思考这段感情带给自己的收获是什么。如此,你就可以把一段破碎的感情变成寻找更好的生活的素材。

复原力强的人在受挫的时候不会自怨自艾,而是会去发现现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每一个错误、每一个挫折都有积极的意义,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3. 灵活变通

当挫折、困难来临的时候,你不仅能够冷静地接受,还可以灵活变通。

比如说,你坐火车坐过了十个站,在那一刻,你能随机应变,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利用当下的资源想出解决办法来:下火车,找大巴车或出租车帮你回到目的地。或者,你干脆改变你的计划,前往新的目的地。

比如说,你旅游的时候没有到达你想去的地方,而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你是会感到很烦、很受挫呢,还是会欣然接受,去看新的风景呢?

当你在感情里受挫的时候,比起思考“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你更感兴趣的是“此刻我可以做什么”。

复原力强的人,无论现状有多无奈,总能找到三条以上目前可以走的路。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没有死路。

不要觉得这些表现很高级,实际上,你在很多时候都是拥有复原力的。比如说,你约了朋友去商场吃饭,突然发现原来想吃的饭店关门了。这时候,你会陷入负面情绪吗?你会很快接受现实——“好吧,人家就是倒闭了我也没办法”;很快找到积极意义——“还可以逛逛商场,起码出来走了走,起码知道了一个新消息,那就是这家饭店关门了”;灵活变通并找到新方案——“那就去吃别的吧”。

应对挫折的四个层次

我们并不是所有挫折都无法应对,也不是所有挫折都有能力应对。我们遇到无法应对的挫折时,就会体验到糟糕的感觉,那是一种挫折体验。有一个计算公式:

挫折体验=刺激强度-自我强度

人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消化能力的。当刺激强度小于自我强度的时候,人就能够自我消化挫折,拥有良好的复原力,继续正常而幸福的生活。此时,人的内心是丰盈的、满足的。

当刺激强度超过自我强度的时候,人就会对挫折产生糟糕的体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已经无法自行消化所面对的挫折了,我们的内心体验到了某种匮乏感,那一刻,就像是肚子饿了一样,你的心很难过。

所以,人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充满匮乏感的。只有自我强度不足以支撑某些现实刺激的时候,人才会体验到无力;能支撑的时候,人体验到的是满足、意义。

自我强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这种防线跟人的免疫系统是一样的。人的身体有三层防御系统。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它可以自动隔绝掉大部分病菌。吞噬细胞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当病菌进入人体后,吞噬细胞会主动出击作战,针对性地歼灭病菌。吞噬细胞失败后,人的身体还会启动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器官进行最后的作战。这三道人体免疫防线保护着我们的身体,避免它被病菌伤害。

自我强度的四道防线如下:

第一道:无意识地消化挫折。

在这个层面里,人会自动消化掉所面对的挫折。比如,你平时吃食物,你是意识不到你在消化的,一切食物的消化工作都在你身体里无意识地自动运行。

在这个层面里,你经受的挫折不会刺激你的情绪。它就像一个日常事件一样被你经历着,你能接纳它并允许它发生,不介意这样的挫折。

比如说,你买贵了一个东西,多花了三块钱,这是一个挫折事件。但你不会去介意这三块钱,因为你知道这三块钱对你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今天下班的时候突然下雨了,这是一个挫折事件,你即刻更改计划选择加班,或者打电话给某个人来给你送伞。这些对你来说都是一些不必往心里去的挫折,你完全能自行消化。

第二道:理性消化。

当挫折再大一点时,则会突破你自我强度的第一道防御线,你已经无法无意识地自行消化了,你必须借助你的理性。就像你吃了很多东西,现在你感觉有点儿撑了,你有腹胀感,你得刻意地去做点儿运动、散散步,消化积食。因为你有意识的调整,可以消化掉让你难受的食物。

同样,当一些挫折你无法自动消化的时候,你会体验到愤怒、挫败、悲伤、委屈、孤独等糟糕的感觉。比如,被放鸽子了,你会愤怒;被领导无故骂了,你会委屈。

然而你不会被这些挫折所打倒,你有足够的理性,知道该怎么去应对。你可以去据理力争,或逃避、休息。你仅仅是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就能把这些事摆平,让自己的负面情绪代谢掉。

或者你会求助,寻找朋友的倾听和帮忙,你相信你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可以帮你消化掉这些负面情绪。这时候,你不需要刻意寻找亲密感,你现有的关系足以支撑你。

这时,其实是你守住了第二道防线,你使用理性战胜了挫折。这是一个主动出击的过程,可以类比身体内的吞噬细胞主动出击。

第三道:渴望亲密和帮助。

当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消化系统有问题,总是容易感觉到腹胀、胃痛,你已经没有办法靠自己来让腹部感到舒服了。你想要去寻找医生的帮助。

同样,当你体验到一些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就开始渴望亲密感了。我们讲过,亲密关系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面对自己面对不了的困难,满足我们无法自我满足的需求。此刻你无法自我安抚,你很需要亲密感。

当你无法消化自己愤怒的时候,你会渴望被尊重、被重视,或者被理解、被关心。你需要别人给予你某种亲密感,好让你安抚自己的愤怒,面对无法面对的挫折。当你无法消化自己的孤独的时候,你就渴望有人给你关心、重视、陪伴,帮你安抚自己的孤独。

所以,当你开始渴望亲密感觉的时候,你要知道:此刻,你有一些糟糕的情绪,你自己没有能力消化。而你的糟糕情绪代表着你的内在有一部分无法实现自我复原,此刻你无法安抚自己。你只能通过需要亲密感来求助。这时候,你需要心疼自己。

当你需要亲密感时,你就已经在使用第三道防线应对挫折了。这是你自我保护的方式,值得自我感激。

第四道:被动应对。

有的人丧失了主动寻求亲密感的能力,就会不相信亲密关系,可是又会有自己无法面对的挫折。或者有的人虽然相信亲密关系,想要寻找亲密,但又没有人能给他想要的那种亲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那一刻是很绝望的。这种绝望就是:“没有人能帮我,可是我自己又克服不了挫折,安抚不了自己。”

在绝望中,人失去了应对挫折的能力,只能被挫折所奴役。比如说,感到孤独的时候,你只能忍着,然后看天慢慢亮了,孤独自行离去。比如说,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你会被愤怒所牵引,说出不受控制的话,做出不受控制的事。

使用冲动、等待等本能反应来应对挫折,其实是一种被动应对。这一刻,挫折太大了,情绪太浓了,把你整个人都给裹挟了。当然,即使如此,挫折也终会过去。

就像暴风雨一样,也许它来的时候你无力抵抗,给你造成了很多损失,但只要你没有死,你终将用自己的方式扛过去。

我们经常劝自己要坚强,要振作,要理性,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逃避,不能任性,然而又经常做不到。实际上,挫折过大的话,就已经超出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超出我们能找到的资源和帮助的限度了。

所以,当你陷入情绪的时候,被情绪所操控的时候,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你就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

此刻,有情绪不是你的错。你所遭遇的现实刺激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而你却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一些帮助,于是你只能依靠本能反应来情绪化应对。这是你最后的自我保护防线。

当你感觉到不想面对、无法面对时,你的第四道防线被突破了。此刻,你之所以无法承受,是因为你的内在有一些无力感。你的内在空了,没有能量支撑你面对挫折了。

这时候,你特别需要自我关爱。

无法控制的情绪和逃避的行为看起来是对现实有破坏性的,可那恰好是你最后的自救机会。就像你的身体一样。有一个关于癌症的理论研究曾讲过,癌症是人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自救。人体的第三层免疫系统被突破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已经无法再保护自己了。这时候,身体里某些被病菌严重攻击的细胞就会寻求突变,寻找最后的自救机会。同时,细胞突变也意味着失控,会带来额外的巨大破坏。这就是癌症。

假如这个理论是真的,那么人的身体真的非常伟大。癌细胞和情绪化一样,都是人体在做最后的自杀式的自救。

这时候,你怎么能不心疼自己呢?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比起如何应对挫折来说,如何提高挫折承受力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毕竟人生苦难重重,总是会遇到各种不顺心。

提高挫折承受力,实际上就是增强复原力。而复原力的基础就是良好的心理满足感。所以,提升挫折承受力就是安抚自己,自己修复自己的匮乏感。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要讲的核心:养育自己。

当你小时候没有被很好地对待,你也就没有形成较好的复原力。当你长大后依然没有很好地被爱,你就还是会很脆弱。现在,当外在不可再被改变,你最需要的就是照顾好自己。

每一次你在情感中的求而不得,每一次你面对挫折时的无可奈何,每一次你难以耐受的情绪,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此刻,你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学习如何安抚自己。

养育自己分五步:

第一,回到内在。

当你有糟糕的情绪时,不要再责怪他人、环境,也不要再责怪自己。比起责怪来说,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怎么了。因此,你需要把注意力引回内在,做好深度思考的准备。

这一步很简单,但也很难。这是关键的一步,是改变方向的一步。你需要给自己的自动反应按一下暂停键,然后将注意力从“谁错了,怎么错的”转移到“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上。

我建议你找到一个可以书写的环境,可以拿出你的纸笔,也可以打开你手机里的记事本,或用其他记录方式。这种仪式感可以帮你完成心态的转变,同时也会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索做准备。

第二,寻找期待。

每个情绪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期待。负面情绪背后都是一些未被满足的期待。所以,你需要问问自己,这个情绪在说你想要什么呢?

当你因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而愤怒,你的期待就是他好好写作业。当你因在工作中犯了错而自责,你的期待就是在工作中不要犯错。当你因和某个人分手而难过,你的期待就是他不要跟你分手。这些都是你未被满足的期待。

试着写下来,有多少写多少。如果你不知道那一刻自己的期待是什么,你可以试着这么问自己:

此刻让你不开心的事是什么呢?理想状态下,你最希望事情怎么发生呢?你所不能接受的事实是什么呢?事情怎么发展,你会感觉到开心呢?

为了让期待更具体,你可以同时写下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

第三,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

这个期待未被满足,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会有什么后果呢?尝试着做一些联想,直到联想到你自身对安全感、自由、价值感、亲密的匮乏,并且总结出你所使用的逻辑。

寻找逻辑的方式就是问自己一个“如果”的问题。

如果这个期待没实现,代表了什么?

如果这个期待实现了,代表了什么?

如果这个期待没实现,会怎样?

如果这个期待实现了,会怎样?

也许这个期待没有实现,会带给你很多关于糟糕结果的想象。

……

比如,孩子不写作业,你感觉到很愤怒,你的期待就是孩子写作业。逻辑就是:如果孩子不写作业,将来就会A、B、C、D,这让你感觉到特别害怕。比如说,你去找领导请假,感觉到很焦虑,你的期待是领导不要对你有看法。逻辑则是:如果领导因为你请假而对你有别的看法,你将来的工作就会A、B、C、D,你感觉未来会很糟糕。

这时候,你就找出了“如果发生了A,就会有B、C、D等可怕的结果”这一逻辑。那此刻,就表示你的安全感匮乏了。

也许这个期待没有实现,会让你觉得即将要做很多不想做的事。

比如,你期待孩子去写作业。你内在的逻辑联想是“孩子不写作业,将来就会混不好,我就必须照顾他”,那这时候你的逻辑就是“孩子过得不好,我就必须照顾他”。

这是一个“如果发生A,我就必须B”的逻辑,表明此刻你缺少自由。

也许这个期待没有实现,会让你觉得自己特别差劲、无能。

比如,你被分手了,你特别难过,期待对方不要离开你。那你的内在可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想法:“他抛弃了我,就代表了我不好。”

这是一个“如果A,就代表了我不好或没有能力”的逻辑,表明你的价值感有所匮乏。

也许这个期待没有实现,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比如,他说你今天碗刷得不干净,你感到愤怒。你背后的期待就是“他不要说我碗刷得不干净”,这可能会让你觉得“他这是在否定我,不在乎我”。

那么你使用的逻辑就是“他说我碗刷得不干净,就是否定我”,这是一个“如果A,就是不爱我”的逻辑,表明你匮乏了亲密感。

只要你反复问自己“这个期待没实现,代表了什么”和“这个期待没实现,会怎样”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所使用的逻辑,并提炼出你所匮乏的感受。

第四,追问来源。

这个逻辑是哪里来的呢?从哪里学会的呢?谁教的呢?

仔细问自己的话,你会发现,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积累的经验,现在已经未必适合了。因此,你要给自己一个修改的空间。

第五,修改逻辑,填补匮乏感。

这个逻辑必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你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修改。修改不合理逻辑的目的就是停止自我伤害。我们讲过,安全感匮乏是因为自我恐吓,自由匮乏是因为自我强迫,价值感匮乏是因为自我否定,亲密感匮乏是因为拒绝爱。当你能够识别自己的这些心理的时候,那一刻,你就不会再剥夺自己的内心能量了。

如此,你就不会进一步消耗自己。

同时,你也可以去寻找新的方式,进一步满足自己的匮乏感。


本文整理自《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作者丛非从

读书卡片

Card146 自我以及对情绪的影响

2023-2-18 22:17:00

读书卡片

Card148 掌握故事的6大要素,张口就可以讲出故事

2023-2-20 8:25: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搜索